首页 > 中国食品报 > 一把手谈食安

创新监管方式,全面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—湛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欧先伟

2020-01-10 文章来源:中国食品报南粤食安 编辑:浩铭

创新监管方式,全面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


湛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欧先伟


民以食为天,食以安为先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,食品安全是民生,民生与安全联系在一起,就是最大的政治。湛江市总面积13263平方公里,下辖4个市辖区、3个县级市、2个县,户籍人口848万人,全市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46376家,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线长、面广。一直以来,湛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,各级职能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食品安全提出的“四个最严”要求,致力于创新监管方式,提升监管效能,以点带面,全面推进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的提高。

一、加强食安领导,完善体制机制

(一)加强食安工作领导。一是在全省率先调整由政府“一把手”担任食安委主任。从2017年开始,我市在全省率先调整由市长担任市食安委主任,常务副市长担任常务副主任,各成员单位均由“一把手”作为小组成员。各县(市、区)也作了相应的调整,充分体现了我市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,全市食品安全监管“一盘棋”的架构进一步得到加强。

(二)落实食安工作责任。各级认真组织学习中央食品安全文件精神。年初,市委书记郑人豪、市长姜建军分别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、市政府常务会议,专题学习《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》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》,对我市如何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文件精神作出具体部署。分管市领导定期听取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汇报,多次带队到食品企业调研、检查和指导。

二、创新监管方式,提升监管能效

针对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线长、面广的状况,我市各级部门致力创新监管工作科技水平,提升监管能效,确保食品安全。餐桌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最后防线,我市十分重视餐饮服务监管,致力提升监管效能建设。自2012年始,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明厨亮灶工作,得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采访报道,形成“明厨亮灶湛江模式”。今年以来,我市结合机构改革契机,明厨亮灶工作从“探索、突破、推广”逐步完善到“规范、拓展、融合”,全力打造明厨亮灶升级版,成为全省食品安全监管新亮点。一是推行“+标准化”,规范明厨亮灶建设标准,工作内涵进一步丰富。由原来“玻璃门工程”“石灰水工程”的1.0版本,探索创新“+标准化”的2.0版本,截至今年9月底,全市11109家餐饮单位建设了明厨亮灶,其中大中型餐饮单位实现了明厨亮灶全覆盖。二是推行“+互联网”,拓展明厨亮灶的外沿,共治理念进一步体现。推行“互联网+明厨亮灶”,选择廉江市、徐闻县作为试点,将明厨亮灶公示范围延伸到食品制作全过程。目前,廉江、徐闻已建成视频采集监控中心,接入180家学校食堂。市民随时可以通过市政府微信公众号“政务服务”板块的公众监督入口,实时查看各学校食堂食品制作过程及卫生档案,得到社会普遍认可。

三、推动示范创建,擦亮湛江名片

全市各级各部门重视示范创建和品牌培育工作,强化质量标准管理,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,登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,食品安全品牌效应不断扩大。

(一)积极推进湛江出口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。我市大力推动出口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,不断扩大出口水产品养殖规模,提升产品质量。多年来,我市出口养殖水产品产值和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,其中对虾产业在种苗产量、养殖面积、养殖产量、饲料产量、加工规模、出口量和交易量等8方面创造了全国第一。

(二)全面开展种养殖行业示范创建。我市切实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,全市有国家有机食品认证22个,绿色食品认证78个,绿色食品生产资料1个,无公害食品33个,广东省名牌产品(农业类)107个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6家,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6家,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;市级以上农业合作社146家,其中省级以上农业合作社107家,国家级农产品合作社14家;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87家。开展“湛江市名牌农产品评选活动”,全市评出30个湛江名牌产品(农业类),其中农业15个、畜牧8个、水产7个。加强水产养殖无公害产品认证管理。几年来,农业农村部门加强规模以上养殖场的管理,重点推广无公害产品认证工作。目前我市已有21个水产企业39个产品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,获无公害认证产品有30个,认证面积3.214万亩,产量达10065吨。

(三)大力培育地理标志商标。我市积极引导区域特征明显、产业特色突出、申报条件成熟的优势农(海)产品申报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。目前我市有农业地理标志产品认证10个,并已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了“湛江鸡”“湛江对虾”“湛江生蚝”“湛江沙虫”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申请,不断扩大我市特色食品的商标知名度、美誉度和附加值,提升我市地理标志和农(海)产品商标品牌的影响力,规范产业有序发展,确保食品安全。

四、当好企业“保姆”,促进产业发展

我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,统筹推进“放管服”工作,优化食品安全监管流程,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,促进食品产业蓬勃发展。我市分别率先在粤西实行“申请人承诺制”和全省开展“农村食品经营备案制”“证照联办”等创新举措。积极推行“网上登记、网上发照”的“互联网+”审批模式,扩大“备案制”审批模式范围,从而真正实现“轻审批、重监管”的食品药品监管新模式。同时以问题为导向,实现技术服务一起抓,监管与暖企平推进,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以及供给侧改革,开展“一企业一项目一跟踪一落实”活动,即每一个重大项目都有分管领导挂点抓,加强对企业的跟踪、研判、预警、评议,做到每周有新进展,遇难题必解决,寓监管于服务当中,形成常态化服务模式,进一步促进食品生产企业扩能增效,产品升级,助推我市食品产业做大做强。今年以来,我市有3家出口水产品加工企业解除“输美生虾””自动扣检措施。目前,全市共有9家企业获得“输美生虾”绿卡。

五、发挥协会作用,创建共治格局

各级各部门在加强监管的过程中,充分发挥了行业协会“桥梁”“纽带”作用以及监督和规范作用,不断压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,形成食品安全共享、共治、共建格局。市市场监管局始终加强与水产协会、粮食协会、餐饮服务企业商会等沟通和合作,共同推动市食品行业的良好发展。如2015年网络媒体报道“浙江温州‘注胶虾’是否来自湛江?”,在社会上形成了很大的反响,我市水产协会充分发挥行业管理的优势,及时组织应对,证明“注胶虾”并非来自湛江,并及时向有关媒体发出“注胶虾”源头不在湛江的理由声明,很好地维护了湛江水产大市的声誉,保障我市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。